投稿邮件

tougao@sne.gov.cn

中国政府网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首页轮播

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西藏民主改革60年——山南教育发展成就

时间:2019-08-08 13:00:53 来源:山南市教育局(体育局)

    悠悠江水,绵绵群山,藏源故里,雅砻山南!

盛夏时节,碧绿的雅鲁藏布江如一条绿丝带悠然划过,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;60年一甲子,润物无声,山南的教育事业也如一缕清风吹过,浸润洗礼着每个人的灵魂。虽历经过坎坷,遭受过磨难,千磨万击60载,不经意间已是“莘莘学子满载归,累累硕果立枝头”,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、气势恢宏的教育画卷。

   在旧西藏,教育被作为一种特权,由寺院和贵族所垄断,百万农奴没有权利接受教育,文盲率占西藏总人口的95%,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,寺院教育和私塾教育是山南旧式教育的主要形式。

1956年9月,一缕阳光划过雅砻河畔,在山南分工委的领导下,山南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小学——“帐篷小学”建立了,学校11月开学,正式更名为山南乃东小学,有学生100余名、教室3间、办公室1间、宿舍数间,开设藏语文、汉语文、算数、体育等课程,掀开了山南教育历史的新篇章。

1959年,发生叛乱期间,山南乃东小学被叛乱分子占据,教学资料被砸毁焚烧,学校被迫停课,使刚刚起步的山南教育事业蒙受了巨大损失。

1959年3月28日民主改革的曙光照耀着西藏大地,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,山南的教育事业也在曲折中砥砺前行,从硬件到软件、从内容到方法、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等都变的越来越好,实现了从小到大、从弱到强的快速发展。

1960年山南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——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保育院,1966年建成第一所中学——东辉中学,1993年建成了山南第一所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,1998年建成山南第一所高级中学,2013年建成山南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,山南各类各级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。

截止目前,山南共有学校424所,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、高级中学3所、完全中学1所、初级中学14所、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、小学90所、教学点38个、特校1所、幼儿园274所;共有学生57195人,其中中职生3583人、高中生6848人、初中生12039人、小学生24255人、特校生190人、在园幼儿10280人。

教育的快速普及充分保障了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,山南市于1995年率先在全区实现了县县有中学、乡乡有完小、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%以上的“两有八O”目标;2000年全面实现了“普六”目标;2004年全面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;2005年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;2011年通过“两基”国检验收;2017年全面实现山南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。

截止目前,山南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、小学阶段入学率、初中阶段毛入学率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.04%、100%、103.5%、93.06%。

教育“飞入平常百姓家”,使得每一个人都平等的享有被教育的权利,每一个人都能得到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机会。

从帐篷小学开始,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由国家包干,继而执行人民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。1985年9月1日开始,西藏义务教育阶段对农牧民子女实行了包吃、包住、包基本学习费用的“三包”政策,标准由年生均330.55元提高到2019年的生均3720元。2012年起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营养改善计划,标准由2012年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。

为保障教育基础切实优化,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,先后实施了校安工程、危房改造、寄宿制学校建设、薄弱学校改造计划、供暖工程和包含暖廊、澡堂、菜窖、饮水的“四有”工程。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,大力实施智慧教育建设,教学仪器设备也实现了现代化,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标准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。

现在,学校是乡村里最大最好的建筑,每一名学生都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学习成长,学校生活也成为每一名学生终生难忘的幸福岁月。

校园硬件设施越来越好,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,目前有正式教职工6635人,其中在职5412人、离退休1223人,在职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4988人,高中、初中、小学、学前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%、99%、99%、99%。

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知之愈深、信之愈笃、行之愈实。新中国成立70年,特别是民主改革60年以来,山南教育人一直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,砥砺奋进,方得始终。一批批学子走出山南,走向全区,为西藏教育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。

新时代,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致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贺信精神,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,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“凝聚人心、完善人格、开发人力、培育人才、造福人民”为工作目标,深化教育改革,提高教育质量,促进教育公平,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